1. 胃肠道功能与肠道菌群
胃兼有消化、吸收和内分泌功能。胃的消化功能借助于胃液的化学作用和胃运动的机械作用。经过咀嚼和吞咽,进入胃内的半固体食物受胃液的水解作用和胃运动的研磨作用,变成食糜,逐渐进入十二指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成人全长5~7m,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粘膜能合成与分泌多种酶类、磷脂类物质,参与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代谢活动的调节。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同时也寄居在人体的体表和体腔内。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菌群甚至是有益的,它们与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这些菌群在人体中的组成和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被称为正常菌群。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而使某种或某些菌种过多或过少、外来的致病菌或过路菌的定殖或增殖、某些肠道菌向肠道外其他部位转移,即称为肠道菌群失调。婴幼儿喂养不当、营养不良、年老体弱、肠道与其他系统急慢性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放疗、化疗等均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与肠道相关的淋巴样组织(GALT)是粘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细胞类型和免疫机制。而粘膜免疫系统的不同成分针对入侵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胃肠道功能失调可诱发胃肠道感染、便秘、激惹性大肠综合征、炎性大肠病和食物过敏等疾病。其中便秘是指肠内容物在肠内运行迟缓,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坚硬、量少,排便困难。排便的量和次数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充盈的刺激有一定的阈值,若经常忽视便意、不及时排便或未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会使直肠对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加之粪便在大肠内滞留会使水分过多的吸收,变得干硬,易引起便秘。经常服用某些药物,如止痛剂、麻醉剂、肌肉松弛剂、抗胆碱能药物、阿片制剂、神经节阻滞剂、降压药、利尿药等也容易引起便秘。
2. 保健食品改善胃肠功能的原理
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肠道微生态。利用有益活菌制剂及其增殖促进因子可以保证或调整有益的肠道菌群构成,从而保障人体健康,是当前国内外保健食品开发的重要领域。目前,改善胃肠功能的保健食品主要包括调节胃肠道菌群的保健食品、润肠通便的保健食品、保护胃粘膜以及促进消化吸收的保健食品等。其作用原理如下:
(1)最佳肠道功能与粪便组成的调节
粪便的重量和稠度、排便频率和肠道总通过时间的特征,都可能是整个结肠功能的可靠标志。润肠通便的功能成分主要有膳食纤维、生物碱等。膳食纤维吸水膨胀,可增加内容物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便排出,同时可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因此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是主要的润肠通便的保健食品,如美国FDA认可燕麦食品为保健食品。
(2)结肠茵群组成的调节
结肠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微生物群体,其功能是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被认为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的细菌。由于胃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而导致的主要疾病包括:肠道感染、便秘、过敏性肠综合征、炎性肠道疾病和结肠直肠癌等。
益生元(prebiotics)指“不被消化的食物成分,其作用是通过选择性刺激结肠内的一种或有限的几种具有改善宿主健康潜力的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从而给宿主带来好处”。益生元有助于结肠菌群达到/保持双歧杆菌和/或乳酸杆菌占优势。这种情况被认为最有利于促进健康。
(3)对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功能的调节
人类的肠道为机体中最大的淋巴组织。机体每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中大约60%分泌到胃肠道。结肠菌群是某些特殊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性刺激物。外来抗原的异常肠道反应以及局部的免疫炎性反应,由于破坏了肠道屏障,可能造成继发性肠道功能损害。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活的微生物食品组分”。已表明益生菌刺激一些GALT的活性,如IgA抗体应答、产生细胞激素及降低轮状病毒感染的危险性。
(4)对发酵产物的控制
以丁酸、乙酸和丙酸等短链脂肪酸形式存在的发酵产物对结肠健康的重要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丁酸是最有意义的短链脂肪酸,因为丁酸除了对粘膜有营养作用外,还是结肠上皮的重要能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