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失眠的人越来越多,而庞大的睡眠障碍群体拉动了助眠类产品的消费:眼罩、耳塞、枕头、助眠喷雾、香薰灯等产品备受追捧,而褪黑素保健食品也受到关注。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目前,如今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在我国晚睡群体中,有48%为主动熬夜,以80后、90后为代表。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年轻人普遍习惯晚睡,长此以往改变睡眠结构,将增加失眠人数。被动熬夜群体占据52%左右,主要因素是情绪困扰、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是褪黑素主要消费群体。数据显示,2020年,购买褪黑素一类助眠膳食营养品的用户同比增长了4倍,62%的90后消费者购买过褪黑素软糖、蒸汽眼罩和助眠枕头等网红助眠产品。由此可见,睡眠问题趋向年轻化。
在重庆渝中区的5家药房,发现褪黑素已经成为必备品,其中2家有超过3种不同品牌的褪黑素供消费者选择。各种褪黑素保健食品的成分含量在2毫克每粒至4毫克每粒之间。“我在网上看褪黑素有用,已经买来吃了半年了,感觉现在没有以前有用了。”90后消费者刘女士介绍,自己一直睡眠很浅,旁边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惊醒,在网上看到可以服用褪黑素助眠,就开始自行购买褪黑素片服用。半年前,刘女士每晚服用2毫克左右的褪黑素就能很快进入睡眠。
对于大多数有睡眠障碍的人,失眠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胡颖表示,褪黑素是由脑内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之一,又称为松果体素,是一种诱导自然睡眠的体内激素。人的睡眠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思睡期、浅睡期、中—深睡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易醒期)。褪黑素能使思睡期和浅睡期的时间缩短,但很少影响快速眼动睡眠期,因此褪黑激素有助于改善快速进入睡眠状态,且不易导致起床后有疲倦困顿醒不过来的感觉,一般每次摄入小剂量(1—3毫克)的褪黑素就有较为理想的催眠效果。同时,褪黑素作为一种人体内固有的内源性物质,对机体来说并非异物,在体内有其自身的代谢途径,不易造成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蓄积。总体来说,小剂量的褪黑素助眠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新思界产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睡眠障碍者数量庞大,催生了巨大的睡眠经济,褪黑素作为睡眠调节的保健食品,市场需求持续攀升,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产业链整体发展向好
褪黑素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各类别原材料供应商,主要分为褪黑素原药供应商、缓释材料供应商和添加材料供应商,主要企业有一飞生物、康诺化工、天一化工、弘德悦欣、汇百试剂等。就上游原材料结构占比情况而言,我国褪黑素原材料供应商国内企业占比较高。数据显示,褪黑素原药、HPMC和维生素B6等褪黑素关键原材料国内商占比皆超过八成。其中中国褪黑素原药供应商468家,国际供应商117家。业内人士表示,在生产方面,当前我国褪黑素市场品牌主要有汤臣倍健、康恩贝、同仁堂等企业,且由于我国对于褪黑素保健食品监管严格,行业进入门槛高,行业生产或将保持低速增长。
下游按照销售模式可分为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受褪黑素属性影响,主要是在线下药店、直销等方式销售。数据显示,我国褪黑素保健食品线上各渠道占比重,直销和药店占比最高,总和超9成,其中直销占比最高,为67%。线上购买占比重,线上产品所能购买的仅是普通的保健食品,而褪黑素缓释片、雷美替胺和阿戈美拉汀都属于处方药,需要医生开具相关证明才能购买,此属性注定线下占比较高。
睡眠经济促进行业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早在1917年,曾经有人将牛脑松果体碾碎后倒入到养着蝌蚪的容器内,半小时后发现蝌蚪的皮肤、内脏变得异常透明。人们猜想,松果体内的活性因子具有在黑素细胞内聚集黑色素颗粒的能力,由此将其命名为褪黑素。1958年,美国皮肤科医生Aaron Lerner带领团队,在分离松果体活性因子后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褪黑素。
褪黑素参与到睡眠周期的调整,可以改善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作用。褪黑素有多种产品,主要可分为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外源性褪黑素两大类,其中外源性褪黑素主要被用作保健食品和褪黑素缓释片,外源性褪黑素在我国主要用于调节,轻度失眠者减少入睡潜伏期,增加睡眠时间。研究表明,外源性补充褪黑素可以改善儿童、成人、老年人以及绝经后妇女的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以及睡眠质量。
近年来,我国睡眠问题逐步加重,睡眠问题趋向年轻化,褪黑素市场快速发展。就市场规模而言,自2015年起快速增长,到2020年已达5.43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0.1%。受药品属性影响,目前我国褪黑素市场规模总量仍较低,未来随着市场认可和需求的继续上升,褪黑素市场将持续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失眠障碍者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褪黑素普及度提升,我国发布的《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政策,对于睡眠保健食品行业保持鼓励、支持的政策态度,促使褪黑素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新思界产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褪黑素相关产品的上市推广以及政策的支持,我国居民对于褪黑素认知度提升,褪黑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市场规模随之攀升,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4亿元。